长平之战,赵国的战略失误,换帅成为了赵孝成王的最大败笔。在这场决定赵国命运的战斗中,虽然廉颇始终坚守长平,虽然未能大获全胜,但至少维持了局势的稳定,避免了全军覆没。然而宏琳优配宏琳优配,一旦赵括接过指挥棒,情况急转直下,赵国45万大军在他麾下几乎被毁灭殆尽。
那么,廉颇被换下来之后到底去了哪里?而李牧,这位后世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传奇人物,长平之战后又在做什么呢?
廉颇被免职,心中难免有些不平。他原本带领赵国军队迎击强敌,一度击退燕军立下赫赫战功,却最终遭到了赵悼襄王的罢免。当时赵国正面临来自秦国的巨大压力,秦军围困邯郸整整一年多,差点使赵国彻底灭亡。若非魏无忌巧妙地窃符救赵,秦昭襄王或许早就实现了自己的称帝梦想。
在赵括上任后,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调整军队,重组军官。秦国的大将白起见状,果断出奇兵,打乱了赵军的阵型,切断了粮道,将赵国军队分割成两段,士气瞬间瓦解。短短40多天,赵军遭遇严重的粮食短缺,赵括不得不带着精锐部队亲自迎战,然而最终赵括被秦军射杀,赵国数十万兵力几乎全部投降,最终被秦国消化。
展开剩余75%然而,赵国并未就此彻底崩溃。燕国对赵国的攻击也未能轻易得逞。燕国丞相栗腹发现赵国男丁几乎耗尽,家家户户都在为战死的亲人守孝,小男孩儿尚未成长,便意识到这是一个灭亡赵国的好机会。于是,在燕王的支持下,栗腹和卿秦分别带领两支大军向赵国发起进攻。面对内外夹击,赵王自然忧心忡忡。
这个时候,廉颇挺身而出。他率领军队击败栗腹,甚至亲自进军代地,俘虏了卿秦。为了给燕国一个深刻的教训,廉颇长驱直入,将燕国的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。最后,燕王被迫割让五座城池才得以停战。廉颇的勇武,依旧令赵国得以喘息。此后,廉颇被封为信平君,成为赵国的相国,并在接下来的战事中攻取了魏国的繁阳。
然而,好景不长,赵悼襄王一上台,立刻用乐乘取代了廉颇的位置。得知这一消息的廉颇,怒不可遏,他带兵击败乐乘后,最终因涉嫌犯下大罪,选择逃往魏国大梁,从此再也未能回到赵国效忠。尽管楚国曾试图挖掘廉颇的才华,但他心中依旧牵挂赵国,未能在他国建立更大的功绩。
与廉颇不同,李牧的崛起则是在赵悼襄王时期。事实上,李牧与长平之战并无太大关系。赵括主导长平之战时,李牧尚未崭露头角,且在赵国的军事体系中,他还未成为主帅的候选人。毕竟,赵括是赵奢的儿子,拥有显赫的背景,而廉颇更是深得赵王信任,李牧的崭露头角,仍然需要时间。
李牧的才华,主要体现在他与匈奴的对抗中。李牧从小生长在赵国北方,他深知匈奴的战术与习性,早早投身抗击匈奴的事业。李牧采取的策略以防守为主,一旦找准时机便会设下圈套,将匈奴军队引入包围圈,给予致命打击。多次的成功经验让匈奴对赵国的边境避之唯恐不及,长达十多年,匈奴再也不敢轻易南下。
而当李牧逐渐崭露头角,赵国已经深陷长平之战的泥潭。赵国已经没有廉颇,唯一能支撑赵国的军事力量便是李牧。秦国统一六国的雄心也渐渐显现,秦国的大将王翦意识到李牧的强大,最终决定采取反间计,成功使赵王迁屠杀了李牧,赵国的命运也因此走向了灭亡。
回顾长平之战,赵国的惨败可谓是早已注定。虽然赵国拥有两位顶尖名将廉颇和李牧,但由于他们未能参与到关键战斗中,赵国在面对秦国的强大攻势时几乎毫无反击之力。长平之战的前半段由廉颇掌控,稳重防守;后半段由赵括主导,积极进攻,结果赵括的冒进和轻敌导致了惨重失败。如果李牧和廉颇都能参与其中,赵国的局面或许会有所不同。
设想如果赵国能够将李牧、廉颇和赵括三军分别部署,那么局面将有很大不同。廉颇稳守防线,确保赵国的安全;赵括负责进攻,扰乱秦军的阵脚;而李牧则可在防守中找到突破口,一旦机会到来,发动决定性的反击。如果三人协同作战,赵国不至于在长平之战中全盘皆输,甚至有可能与秦国展开持久抗衡,避免了快速灭亡的命运。
总的来说,长平之战的失败,不仅是赵括一人之过宏琳优配,也和赵国未能充分发挥廉颇与李牧的优势密切相关。
发布于:天津市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